关于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的建议

2019-03-01 16:30

在我市《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把生物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作为苏州前瞻布局的先导产业。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到2025年要把苏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经过10年的培育孵化,苏州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目前,以信达生物、基石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类企业3000多家,产值超过千亿。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新压力新挑战。

1、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竞争压力。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未来20年最具前景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代表性城市有广州、深圳、上海,以及后起的成都、武汉等。如上海新近出台了“鼓励药械创新32条”,从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药械上市、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全周期服务、提升技术支撑及明确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如成都市通过机制创新,成立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成都双流区政府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解决土地载体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制约。武汉市创新地区联动机制,以武汉光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在湖北8个地级市设立分园,光谷协助项目输送,无税收分成。苏州作为前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先者,自然成为了各地关注的重点。

2、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结构矛盾和瓶颈问题日显突出。我市新医药企业研发大多集中在上市周期较短,风险较小的化学药。目前全市54家企业正在开展198项临床试验中化学药相关临床为168项,占84.8%,全市药企拥有新药证书148张,其中146张为化学药。外资企业仍然是拥有新药证书主力,获得产品注册证书的17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外资企业。器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以研发早期阶段为主,研发出的产品多为一次性医院用品,真正高投入高附加值产品很少,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且对外贸依存度较高。这些结构性矛盾与我市科研成果产业化不足,企业科研投入不够、临床研究人才短缺、临床资源严重不足、产品上市过程的指导服务专业度等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紧密相关。

3、新医药企业产业链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我市新医药企业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化合物合成与筛选、临床前试验服务、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等几个细分领域,除信达生物、玉森新药等少数企业具有从研发到生产纵向一体化的能力外,大多处于药物研究和生产的早期和中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由于临床人才和资源短缺,生物药企业的临床工作大多在上海等地开展,药企研发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端的优势。总体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10年的投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但集聚的力度、广度、深度和融合度都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保持持续的发展优势。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出台鼓励药械创新政策。生物医药是长周期高投入的高技术产业,通过创新政策营造创新环境是实现产业弯道超车,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结合国务院国发【2017】42号《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意见》,学习借鉴上海市已经出台了沪版“鼓励药械创新32条”,出台苏州市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意见。学习借鉴上海及绍兴等城市推出鼓励地产新药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和医疗器械先行定点使用的政策措施,实施政府首购、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加大对地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组建药品医疗器械专业服务团,主动对接、提前介入、专业指导、全程服务申报企业,加快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周期,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2、保持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先发优势。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现有产业集聚效应是其十多年专业积累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专业化格局一旦形成被复制和替代的难度就很大。在大力发展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背景下,使优势资源向园区倾斜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当前首要解决的是其土地载体严重不足的问题,为避免由于地方本位主义引起的扯皮,建议由产业领导小组出面直接指定区域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进行共建,而不是仅仅在政策文件上鼓励园区与其他区域开展“紧耦合”合作。

3、创新机制扶持标杆企业发展。重点标杆企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只有国际化的企业才能有国际化的产业集聚,因此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核心。目前我市尚未有一例生物创新药获准上市,当前应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具有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帮助企业加快产品上市。

4、加快建设重点核心公共服务平台。我市建设了小分子中试、大分子中试、安全性评价、抗体服务、分离纯化、一致性评价、临床资质试验、物流通关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但是总体而言,此类公共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尚无法满足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借助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的机遇,加快建设重点核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5、加快临床资源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对于周边生物医药企业在药理研究、临床数据分析、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医药企业对于高水平研究型的综合医院的需求同样十分迫切。积极支持建设临床研究型医院,推动研究成果与临床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前沿技术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加快独墅湖总医院、君奥医院的落地。加大苏州大学医学部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促进苏大医学资源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融合,推动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