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和现代家庭小型化结构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近年来,苏州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增幅加大、老龄化趋势加重,高龄老人增多、老龄化差别加大等特点。截至2017年底,苏州市户籍人口约691万人,其中老年人口178.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8%。
为积极应对苏州市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框架;建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各类养老机构,打造了“互联网+居家服务”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养老服务新模式。
当前,我市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在养老服务中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城乡矛盾,尚未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服务均等化。总体而言,城市居民享受的养老服务优于宁村居民,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低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在服务体系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性明显滞后于机构养老服务,居家老年人享受的养老服务获得感低;三是机构养老服务中,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医护康复服务功能相对较弱,出险床位“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并存的现象。
2、养老人才队伍专业化人才缺乏的矛盾突出。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大部分都是依靠社区内的义工来承担,针对特殊的残疾、生病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持续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义工缺口较大。社会上,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室、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室等专业人才匮乏。
3、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潜力未能完全挖掘出来。养老服务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微利行业,由于养老服务设施难找,养老机构许可证难办等原因,由非政府组织创办养老机构十分困难。加之房租、员工薪酬、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等运营成本因素,导致非政府的养老机构盈利难,使得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全球许多国家养老采用的“时间银行”模式,是一种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的社会互助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这个服务储蓄模式中,通过一定的线上线下平台为志愿者和服务需求者建立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平台安排志愿者上门需求者提供服务,同时向志愿者发放“时间银行卡”,志愿者每次的服务时间计入志愿者的账户;当志愿者因年老或疾病等需要被服务时,可以凭“时间银行卡”兑换服务时间,得到免费服务回报。在当前,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化服务质量,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高问题,而且有益于引导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建议:
1、制定鼓励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等创新做法的法规、政策。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积分制养老为支点,社会各界参与的养老模式。鼓励养老服务形式创新,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政策,做到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加快立法,健全法律,确定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保障形式、保障范围、实施规范和监管机制,将保障的运行机制引上法制化、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2、运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同步、跨区沟通。
运用政府现有的养老信息数据系统、官方APP、政府官网、微信微博等大数据资源,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和一体化,提高宣传、联络、运行、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建立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积分信息管理平台,确立公正公平的兑换标准,由此解决由于各地标准要求难以统一,使得志愿服务积分互认互换困难,从而导致的跨区域兑换困难,不能有效实现积分跨区域通兑问题。
3、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从事养老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构筑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志愿互助”的良好氛围。养老服务积分制的核心在于激励,在“时间银行”这类志愿服务积分制的社会互助模式中,精确地使“服务供给”有效置换为“服务获取”,结合“时间银行”的服务储蓄模式,将积分兑换成物质奖励返还给志愿者,用储蓄形式使志愿服务得到合理的劳动回报,并辅之于一定的精神激励,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和推动尊老爱老社会氛围的形成。